我还清楚地记得,前年看到体检报告那一刻的心情。医生把CT报告递到我手上,我低头一看,一行字刺得我心口发凉——“两肺多发微小结节”。那一瞬间,脑子里轰地响起一个念头:难道是肺癌的前兆?
尽管医生对我说“没有临床意义,每年记得检查一次”。但回家后,我几乎每天都会翻看那份检查报告,盯着那几个冷冰冰的字,像在读一份未知的“判决书”。
为了“心里踏实”,我又先后到上海、杭州去看医生,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医生说着几乎同样的话:“不用担心,定期复查就好。”可我的心,却依然悬在半空。
直到三年过去,每年一次CT,结果都没有任何变化。那份冷冰冰的报告,终于在一次次“平安无事”中,变成了让我释怀的凭证。这一场“虚惊”,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老年人最怕的不是病,而是“没病找病”。
人到老年,经常会这里有点酸,那里有些疼,体检报告上时不时会冒出几个陌生名词。现代医学检测精细到可以把身体里的微小变化都揪出来,可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异常”都是疾病。
常听人说,“想多了比病更可怕”。这话在老年人身上尤其真实。身体稍有风吹草动,心里就开始演绎各种灾难性的剧情。其实,很多时候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对疾病的过度恐惧。我在焦虑中度过的日子,比身体的不适更折磨人,三个月不到,体重掉了5公斤多。
回过头看,那三年我跑医院、查资料、担忧、失眠,都是在透支自己本该安稳的生活。焦虑没有改变结节的命运,却改变了我的心境。一个朋友对我说过,“人老了,活的就是心态”。确实如此,人老了就像不断磨损的机器,身体的小毛病不可避免,但心态却决定了我们怎样面对余生。
我渐渐明白,医生说“没事”,就要学会相信专业;体检结果显示“稳定”,就要学会心安。老年人最需要的,不是“把身体查得一清二楚”,而是把心态放得平和安稳。心态好了,哪怕身上有些病痛,也能笑对;心态坏了,哪怕身体无恙,也会自寻烦恼。
回想这三年,我几乎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了体检报告上,日子过得小心翼翼,唯恐“一个数字的变化”就意味着天塌下来。可真相是什么?该来的躲不掉,不该来的不会来。我们要过的不是“报告上的日子”,而是真实的、当下的生活。饭要吃得香,觉要睡得好,和老朋友聊聊天,带孙子去公园转转,看花开花落。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决定,但生活的质量,却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