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天能在病房走廊走两三趟,等出院了,还想跟着女儿去公园晒晒太阳。”近日,在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普外科病房里,97岁的刘老伯(化名)声音里透着精气神。10月27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与康复,这位经历了右半结肠切除手术的近百岁老人,顺利出院。
这场奇迹的背后,既有普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团队的专业护航,更藏着老人数十载如一日的生活智慧。如今,这份感激被刘老伯化作了5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医院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手中。
此前,刘老伯在体检时发现结肠上有一个“黑点”。经消化内科进一步检查,刘老伯被确诊为结肠癌,且伴随便血症状。“一开始我不想动刀,都这把年纪了,怕挺不过来。”刘老伯坦言,女儿女婿却反复和他分析利弊:“拖下去会更危险,现在医学发达,咱们找专家想想办法。”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刘老伯住进了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朱征海第一次见到老人时,便注意到这个高龄患者的特别之处:“他有轻微心功能不全,我们第一时间协调心内科介入评估。我们发现老人思路清晰,平时还能自己照顾自己,身体基础比不少八旬老人还好。”不过,97岁的年龄仍是绕不开的难题——麻醉耐受度低、术后恢复慢、心肺功能可能出现波动,每一项都像悬在手术台上的“警钟”。
“高龄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区,但必须把风险降到最低。”朱征海牵头组织了多学科会诊,“我们决定采用微创手术,伤口小、出血少,能减少对老人身体的创伤。”9月28日,手术如期进行,朱征海团队精准操作,顺利切除了病变组织;麻醉科医生全程守在手术台旁,实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深度恰到好处;术后,刘老伯直接转入重症监护室(ICU),医护人员24小时监测他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用药和营养支持。
“医生每天都来问胃口怎么样、疼不疼,护士帮忙翻身、擦身。”说起医护人员,刘老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能恢复这么快,全靠他们。”如今,刘老伯不仅能自主进食、下床活动,生活质量也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这份“身体基础”,离不开刘老伯多年的生活习惯。老人笑着分享,自己坚持的“三自”原则:自力更生,常年自己买菜做饭、打扫房间;自强不息,每天跟着广播做操,还坚持全身按摩,这一习惯已保持四十多年;自我约束,日常不挑食、作息规律,从不过度劳累。他坦言,这些习惯恰恰成了自己闯过手术关的“底气”。
从不愿手术到顺利康复,97岁的刘老伯用亲身经历证明,年龄不是生命的“天花板”。“高龄患者的治疗从不是单一科室的事,普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ICU)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能帮老人跨过一道道难关。”朱征海说。
(杨洁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