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健康/广告

强迫症需早干预,规范治疗缓解率可达70%以上

  “每晚用6瓶高浓度酒精擦洗小腿,耗时近6小时”——近日一则女大学生的极端清洁行为引发社会对强迫症的关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梁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该女生的行为符合强迫症典型表现,这类常被误解为“洁癖”“性格较真”的心理疾病,正困扰不少群体,16至34岁是高发人群。

  医学范畴内,强迫症即强迫性障碍,是明确的心理疾病。梁芳介绍,其核心特征是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患者明知不合理却难控制,且耗时久、社会功能受损、承受显著痛苦。

  临床中,强迫症表现多样且部分患者易被忽视。梁芳提到,有小朋友出门前必数满25步,中途打断需重数,常耽误上学。而有的患者仅表现为强迫思维,比如做作业时反复想某件事,旁人看来只是发呆,易被家长误判为“注意力不集中”。

  面对这类情况,梁芳建议遵循“三不要”原则:不要强行制止其强迫行为;不要参与其仪式行为;不要嘲讽或贴标签。而应表达理解与关心,比如说“我看到你很痛苦,很想帮你”,温和地建议其寻求专业帮助,比如说“这和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并在其接受治疗过程中耐心给予鼓励。

  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强迫症患病率为0.8%至3%,国内报告在0.26%至0.32%,个别地区达2.5%。近年门诊就诊率上升,并非发病率激增,而是公众对心理疾病认知水平提高。疾病诱因分内外两类:外部有学业压力、职场竞争、经济焦虑等;内部与追求完美的性格、童年创伤相关,神经递质功能失调、一级亲属患病史也会增加风险。

  不过,早发现早干预效果显著。“我院开设强迫障碍专病门诊,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专业评估与帮助。诸多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尤其是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等国际公认的黄金标准疗法后,有效缓解焦虑情绪,逐步回归正常生活。”梁芳表示,新发患者及时治疗,症状缓解率达70%至80%,不少儿童患者经治疗后,随年龄增长、压力减轻,症状可能消除,成年人早期规范治疗也有治愈可能。

  梁芳特别提到,强迫症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真实、可治疗的医学疾病。通过科学的认知、及时的干预和全社会的理解,每位被困在强迫循环中的个体,都有机会打破枷锁,重获心灵的自由。(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