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从“不能”走向“可能”

无锡医疗康复进入“脑机”时代

  本报讯 11月20日,在无锡市康复医院(梁溪区中医医院)儿童康复科的训练室里,4岁的孤独症患儿小华(化名)正戴着浅绿色的“开星果”脑机接口头环,目光紧紧追随着屏幕上的卡通角色。当她的注意力集中时,脑电波触发交互指令,屏幕里的小鸡成功躲开狐狸的追赶。而在几公里外的惠山街道社工站里,梁溪区溢点社工事务所社工兼项目负责人蔡晨伟,正踩着智能仿生腿,熟练地整理着园艺疗愈项目的材料,准备为残障朋友们上一堂多肉养护课。

  这两个看似不相交的场景,因同一项技术紧密相连——脑机接口,正让无锡特殊群体的生活从“不能”走向“可能”。

  小华的康复之路曾充满阻碍。医院初级特教强珎薇回忆,在传统康复训练中,小华最多只能坚持几分钟就会哭闹抗拒。今年11月,医院引入“开星果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后,她就为小华增加了这一康复内容。“这套系统能通过头环上的电极片,实时采集孩子的镜像神经μ波,再以动画、游戏的形式给出反馈。”强珎薇边操作系统边解释,当小华专注观察社交互动视频时,屏幕上的画面会变得清晰,反之则模糊,“这种脑控训练,能慢慢激活她的社交脑功能。”更贴心的是,系统还会生成“5平方米学习站”居家训练方案,指导家长在超市购物、亲子游戏等场景中巩固康复效果,形成“机构专业训练+家庭生活化落实”的闭环。

  无锡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珂屹表示,训练系统已服务100多名孤独症儿童,经过三个月以上训练,孩子们的社交互动能力将逐步提升,帮助他们融入正常生活。除了儿童康复领域,他们也为肢体残疾群体研发了仿生腿与仿生手,通过智能技术助力他们重建肢体功能。

  对于蔡晨伟而言,脑机接口技术衍生的智能仿生腿,正是让他重新“奔跑”的契机。2010年,16岁的他因骨癌截肢,此后十几年里,传统机械假肢始终是他生活的“枷锁”——德国进口的假肢虽能让他脱离拐杖,但行走时关节容易锁死,曾让他摔得十分狼狈。今年5月,作为无锡市科技助残项目的首批受益者,他装上了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腿。

  “这款假肢内置了传感器和AI算法,能够提前识别我的步态意图。”蔡晨伟卷起裤腿展示,假肢膝关节处的碳纤维外壳下,藏着可实时调节的液压系统,“以前上下楼要单腿交替挪动,现在能像正常人一样左右脚交替;以前日均走2000步就坐骨疼痛,现在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一天走1.2万步都没问题”。11月24日,他将前往南京,接受全省自强模范表彰,用自身经历诠释科技助残的力量与生命的韧性。(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