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纵横

塑造新优势 澎湃新动能

——“活力中国调研行”感受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活力

  这是2025年9月16日在江苏无锡锡山区电动车产业园内的雅迪科技集团拍摄的电动车生产线。 (新华社发)

  黄浦江畔,外资研发中心灯火通明;江苏港口,国产新能源汽车鱼贯登轮;海南自贸港,数据之桥联通全球……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正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深入上海、江苏等地采访,真切感受到:从外资坚定信心加码中国,到中企扬帆出海创新探索,再到制度型开放的纵深推进,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塑造新优势、注入新动能,在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中,共创发展新机遇。

  引进来:从“投资热土”迈向“创新高地”

  开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高度。

  一组数据勾勒出上海开放的生动画面:“十四五”以来,上海年均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700家、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保持在4万亿元以上,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在沪投产、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项目建设正酣、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设立五大研发中心……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外资研发项目落户中国。

  从投资中国到扎根创新,外资企业在中国实现了从投资到共赢的跃迁。

  “十四五”以来,上海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占制造业比重由37.2%跃升至75.4%;江苏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实际使用外资占比约四成;海南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年均增长43.7%。外商投资规模增加,结构更优。

  今天,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项目含“新”量与含“金”量不断攀升,共同塑造着创新驱动、共赢共享的新图景。

  走出去:从“产品出海”走向“生态出海”

  承压前行,保持动力,展现活力——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对中国外贸最深的感受。今天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不仅来自亮眼的数据,更源自扬帆出海的内在动能变革。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江苏外贸依然展现出较强韧性。经过多年打拼,全省近10万家外贸企业在市场开拓、识变应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围绕稳外贸,我们将着力在‘新’字上做文章,进一步开拓新市场、壮大新业态、培育新优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11.9%,其中,工业机器人增长54.9%。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断提高。

  在上海,由华勤技术全球研发中心设计生产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去年超1亿件销往海外。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玉桃表示,公司还在越南、墨西哥、印度建立了三大海外制造基地,通过本土化布局,让“中国设计”在海外落地生根。

  在江苏,雅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基地内,生产线35秒下线一辆电动车。今年1月到7月,雅迪海外出口业务同比增长超40%。雅迪高级副总裁王家中说:“雅迪已在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地搭建起全球十大产研基地,实现了研、产、供、销、服一体化的全面出海模式。”

  采访中,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从“单点突破”到“体系赋能”,如今出海,出的是整体解决方案、商业生态、行业标准。

  双向奔赴:制度型开放激活新动能

  政策优化,让外资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制度保障,让本土企业出海更顺畅、更安心。以政策加制度“双轮驱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中国正将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向新高度。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正在各地开花结果。

  上海率先开展增值电信业务的扩大开放试点;海南实行全国最短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江苏推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18项开放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际医疗服务……

  微生物、生物制品、血液及其制品……这些新药研发的关键原材料,常面临“进口难”问题。江苏自贸试验区启动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试点,“白名单”内企业可享受通关“绿色通道”,综合时效缩短50%,让新药研发更好惠及患者。

  对外贸企业的服务送到“家门口”,延伸到“海外”。上海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达6500家。一些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企业出海服务专窗,在海外设立办事处,还将打造网络“总门户”提供线上咨询,全方位助力企业走出去、走得远。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总体方案基本落地,到江苏自贸试验区推出超450项制度创新成果,再到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在即……中国正以一场从“开放前沿”到“制度高地”的深刻变革,铺就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崭新图景。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