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无锡文旅如何用IP叙事激活城市新动能?

  作为文旅资源富矿,无锡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围?梁溪区作为无锡的核心城区,又该如何放大“江南水弄堂”的独特优势?10月28日至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在锡举行。本次活动以“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聚焦智慧旅游服务,通过场景展示、专题分享、对接交流等方式,集中呈现智慧旅游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碰撞思想火花。

  活动现场,得到App《蔡钰·商业参考》专栏作者蔡钰接受本报专访,结合其“超级图景”“文旅IP”“情感价值”等核心思维,为无锡及梁溪文旅的破圈与升级提供了一份独具个性的“解题思路”。

  锚定IP内核 实践“科技与人文交汇”理论

  “城市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有主场,有主人’——零散的资源只是素材,必须靠一个强人格化IP串联成可感知的叙事。”在采访中,蔡钰一针见血地提出要打造无锡超级IP的概念。这一观点恰能回应无锡文旅现状:梁溪区坐拥“千里运河独一环”的环城古运河、“运河绝版地”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南长街单日最高15万人次的客流印证了资源吸引力,但这些如珍珠般散落的文旅节点,仍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来凝聚心智。

  在蔡钰看来,徐霞客正是无锡文旅的“超级IP候选人”。不同于从零打造新IP的高成本,这位无锡籍的“旅游狂热爱好者”自带国民认知度与探索基因,而梁溪区的古运河、南禅寺等核心资源,正是徐霞客IP最好的“实景舞台”。她提出,IP塑造的关键在于人格化细节:20岁的徐霞客会在清名桥畔记录运河航运的繁忙,40岁的他会驻足惠山古镇探究江南文脉,甚至可以设计“徐霞客的运河任务”,让游客像参与剧本杀一样收集运河两岸的方言梗、老字号故事,最终兑换专属文创等,徐霞客的视角不仅能看无锡、看江苏,也可以去看全国,如此一来这个IP就拥有了能酝酿成为超级IP的基底。

  梁溪区的文旅已经在实践蔡钰“科技与人文交汇”的理论——“今夜‘梁’宵”光影夜游中,AR科技与真人演绎让运河千年文化活起来;“天枢·古运河的心跳”VR之旅,让游客在游船中“穿越”运河秘境。蔡钰认为,这些科技应用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赋予历史以温度,就像AI赋能徐霞客IP可生成个性化路书,让游客跟随他的视角探访北仓门的“星空顶”、南长街的文创市集,让科技成为“润物细无声”的体验放大器。

  用户聚能以情感链接沉淀消费价值

  “文旅竞争的本质,是用户叙事的竞争,而非品牌叙事的自说自话。”蔡钰在《商业参考》中提出的这一观点,直指当前不少城市文旅的痛点,这一点在无锡文旅发展中也有所体现:国庆假期南长街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但仍存在“人气旺、消费弱”的供需错配难题。

  破解这一窘境,核心在于找准用户的“复购理由”。蔡钰提出的“退路型文旅”思维恰好给出答案——文旅不应只是“远方的风景”,更应成为人们寻求平静与归属感的“精神故乡”,而江南水乡拥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她建议,可借鉴“经营本地日常”的思路,让游客参与真实的城市生活:在清名桥周边的农贸市场设置“徐霞客寻味任务”,让游客跟着本地摊主学习挑选时鲜;在老街巷推出“运河手工艺体验课”,邀请居民传授竹编、泥人制作技艺,让游客在参与中获得“与我有关”的情感链接。

  城市如何提升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蔡钰建议打破“一味迎合”的误区。她在专栏中强调,年轻人既是流量的代名词,也是消费趋势的风向标,关键是分清城市想要的是“舆论话语权”还是“实际消费力”。清名桥畔的“5G直播间”“街头艺术展演”已精准捕捉到年轻人的传播需求,但还可进一步设计“可分享的互动场景”,满足社交分享欲,沉淀消费价值。

  城旅共生 文旅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文旅最终的价值,在于赋能城市发展。蔡钰认为,这正是当前城市文旅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高品质的文旅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而在品牌出海2.0时代,文旅更是传递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梁溪区作为无锡的核心城区,其文旅发展已具备坚实基础: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签约落地200家企业,古建老宅“产业合伙人”计划培育新型业态。蔡钰指出,这些实践为文旅赋能城市奠定了良好根基,但仍需进一步放大IP的联动价值。她建议,以徐霞客IP为纽带,整合梁溪的运河文化、无锡的山水资源,甚至联动长三角文旅资源,打造“徐霞客路书”全国集章体系,让无锡成为全国文旅的“指南坐标”。

  这种赋能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在于城市品牌的沉淀。蔡钰强调,梁溪的文旅优势在于“古今交融的烟火气”,这是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当徐霞客IP与梁溪的老街、运河、手工艺深度绑定,当游客从“观光者”变为“参与者”,无锡文旅将从单一的消费场景,升级为带动城市品牌美誉度、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