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立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节点,系统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从1953年制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已接续编制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从时代性、战略性、人民性、系统性、确定性等方面深刻领会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
■时代性: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更是新时代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核心主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十五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方向,凸显了五年规划与现代化战略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五年规划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十三五”规划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十四五”规划部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再到“十五五”规划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年规划始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展开部署。
五年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阶段性支撑。按照“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历经三个五年规划期的持续推进。其中,“十五五”时期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要“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规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落地生根。“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物质技术基础的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转化为发展实践。
■战略性:彰显治国理政的制度优势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种战略性特质体现在五年规划对国家发展全局的精准把握、对战略目标的持续聚焦和对制度优势的充分释放。
五年规划是党实现战略引领的重要工具。从“十一五”规划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十二五”规划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十三五”规划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十四五”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准确把握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实现了对国家发展的定向领航。
五年规划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而五年规划正是发挥这一优势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时期推进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十四五”时期实施102项重大工程,在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举措,同样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才能实现突破。
五年规划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从“十一五”时期“计划”改为“规划”的名称变化,到“十五五”规划明确“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原则,五年规划的演进过程反映了我国对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职能的深刻认识。
■人民性: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五年规划的价值底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十五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规划编制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集中体现。五年规划的制定,广泛凝聚了民意、汇集了民智。“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过程中,先后两次较大范围征求意见,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有效汇集了党内外智慧,广泛凝聚了共识。
规划内容聚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作为“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部署“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举措,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
规划实施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检验标准。“十五五”规划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出系统部署:在就业方面提出“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在教育方面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养老方面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生态方面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系统性: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重要方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发展思路。
高质量发展主题统领系统性布局。“十五五”规划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作出系统部署:在创新领域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在协调领域部署“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在绿色领域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开放领域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共享领域聚焦“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规划体系衔接形成系统合力。国家发展规划作为统领,专项规划在“条”上细化落实,区域规划在“块”上深化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在“地”上提供保障,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规划体系。这种多层次的规划衔接机制,确保了党中央战略意图在各领域、各区域有效落地。
统筹发展和安全彰显系统思维。“十五五”规划在部署发展任务的同时,专门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针对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作出应对安排:在经济领域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在科技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能源领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在粮食领域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定性:落实全会精神的实践要求
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五年规划为国家发展提供了稳定预期和明确指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需要把握好五年规划的确定性,将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定性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五五”时期发展的首要原则。这种领导地位体现在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的各个环节,为规划实施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落实“六个坚持”原则是确定性的重要支撑。“六个坚持”原则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完整的原则体系。贯彻落实这些原则,就能确保规划实施不偏向、不走样,形成稳定的发展预期。
强化规划实施机制是确定性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强化要素保障,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完善调整修订机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以机制确定性保障发展确定性。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讲师团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