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伟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无锡作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无锡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无锡力量。
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这要求无锡必须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让科技创新成果顺畅流向产业发展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无锡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深海装备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优势,“十五五”时期,必须发挥战略导向和目标引领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高校、科研院所攻克难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
产业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质”。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力的变现,即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无锡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分类完整,深入推进、深化提质“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提供了良好的“验证链”“试验场”和“应用场”。“十五五”时期,要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活动,优化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基石,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关键底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稳固根基、夯实底座提供了坚实保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无锡来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发挥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关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之间博弈的关键是实体经济和供应链之争。无锡作为产业大市、科创高地,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优势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并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带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突破提升,全面提升产业与经济的韧性、抗冲击能力。
实体经济是最厚实的家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制造业比重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将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性、全方位支撑。要全面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规模推进智能制造,擦亮“绿色智造”产业底色,并推动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让无锡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作为经济大市、产业强市,“十四五”时期,无锡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培育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无锡地区生产总值达1.63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全省第一,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8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强势攀升至2.66万亿元。进一步推动无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无锡还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发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通融合堵点。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科技、工信、发改等部门政策协同,打破数据壁垒、避免“信息孤岛”和“政出多门”,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机制。完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产业实际需求,精准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支持高校、企业等联合共建共享中试设施与数据平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筑牢融合支撑。建立“政府引导+国资领投+社会资本”联动机制,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产品,构建更为系统的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自动驾驶、合成生物、清洁能源等新领域新赛道,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合理降低企业获取数据、使用公共算力资源的门槛。实施更精准的人才引培政策,不仅要关注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更要注重集聚、培育大批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升融合能级。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提升无锡太湖湾科创城等重大载体的集聚、辐射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整合创新资源,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积极引导并支持无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创新主体注入持续的信心动力,构建起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作者系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