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报记者 王佳)10月23日,《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发布,《条例》通过完善保障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传播交流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为锡剧艺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效传承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条例》自2025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精准对接青年人才、领军人才、演职人员、代表性传承人等不同群体的培育需求,作出针对性规定。其中明确,将依法认定锡剧代表性传承人,支持传承人设立传习所与工作室,并依据实际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经费补贴。同时,《条例》还从多维度细化举措: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青年领军人才参评高层次戏剧艺术代表性奖项,加强优秀青年演员与主创人员的选拔培养,助力编剧、导演、音乐等专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为基层优秀锡剧人才职称申报提供支持。
为进一步筑牢年轻一代的传承根基,相关部门还需着力强化锡剧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鼓励并支持本地区普通高校及文化艺术类职业学校开设锡剧专业,积极探索与国内知名戏曲艺术院校合作,建立锡剧人才委托培养制度;另一方面,扎实推进锡剧校园普及,提出建设锡剧特色传承学校、推广“小锡班”与锡剧社团模式、开设锡剧校本课程等举措,进一步拓宽多层次人才培育平台。
为夯实锡剧的群众根基,《条例》搭建起覆盖校园与社会的双轨普及推广体系。在校园层面,打造锡剧特色传承学校,并积极鼓励专业院校、文艺院团及代表性传承人深度参与教学活动。在社会层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将各类锡剧院团的惠民演出及公益性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让市民能够便捷地接触到高质量的专业锡剧演出。同时,设立6月7日为“锡剧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锡剧保护传承的浓厚文化氛围。
在锡剧演出场所等载体建设方面,《条例》推出多项针对性举措。在专业场馆建设上,明确要求推进锡剧博物馆建设,并对锡剧相关纪念馆、艺术馆的建设给予支持;同时,指导各地科学布局,规划建设符合演出标准的专业场地,做好古戏台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在拓展多元演出空间上,鼓励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传统镇村、景区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具备条件的场所,因地制宜建设小剧场、特色文化空间及锡剧展示区。此外,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机构,为锡剧传承、普及活动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
创作贴合现实生活、契合当代审美需求与传播规律的优秀剧目,是推动锡剧艺术焕发新生、培育年轻观众群体的关键。《条例》在题材选择上,明确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为核心方向,全力打造既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兼具时代特征与现代审美的锡剧精品剧目。
《条例》积极推动锡剧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鼓励锡剧与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业态跨界合作,开发具有锡剧文化特色的场景与产品;拓展“锡剧+旅游”应用场景,支持打造锡剧主题旅游线路;鼓励探索沉浸式、实景式等新型演出形式与多样化演出场景,创新锡剧艺术的呈现载体与表达样式。
此外,《条例》还从财政投入、基金设立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对锡剧的全方位保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