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还穿着短袖,这周出门就不得不裹紧外套。“断崖式”降温,使得本地商场的冬装抢先上架——秋装还没完全进入状态,橱窗里的模特却已纷纷换上羽绒新装与时尚马甲。季节转换加快了,也迅速点燃了锡城服装销售的“暖经济”。
天气“催熟”市场,商家抢占“暖”机
走进海岸城,夏日的余温仅残留在少数店铺的折扣区,浓厚的冬日氛围已占据主场。在一楼各大服装品牌的显眼位置,各式羽绒服俨然成为主角,取代了此前轻薄的夏秋装,成为吸引顾客的第一视觉焦点。不光是外套区,鞋履区也同步“换季”。毛绒雪地靴、包裹性强的时尚长靴被摆放在货架最外层,几位顾客正在试穿。
同样的情景也在市中心的老牌商场大东方百货上演。这里的冬装品类更为丰富,从高端羊绒衫、加厚家居服,到保暖内衣、防风手套,全品类冬装备货齐全。正在挑选羊绒衫的市民王女士表示,今年冬天来得特别急,翻出去年的衣服都觉得不喜欢了,干脆直接来买新的。没想到商场已经全是冬装了,选择还挺多。
面对这轮降温,不少商家坦言“措手不及”。“这波降温太突然了,我们秋装8月就上架了,但之前天气暖和,卖得一般。冬装原本是打算慢慢铺开的。”运河外滩棉仓门店的店长文勇一边整理刚到货的羽绒服,一边介绍。她也提到,本周一气温骤降,就有顾客进店选购羽绒服和毛衣,单笔消费近两千元。“能感觉到大家对‘即时温暖’的需求非常强烈,衣服挂出来,几乎不用多介绍,试穿合适就直接买单。”
羽绒产品价格普遍不低
冬装抢先上市,虽满足了市民的御寒需求,但消费者也不难发现:今年的冬装,尤其是羽绒服,价格普遍不低。
“随手翻几件羽绒服,标价都在千元以上。就连波司登等品牌的旧款清仓,除非是特别轻薄的款式,打完六到七折,实际价格也多在千元以上。”在万象城,一位正在挑选衣物的市民这样感慨。
这样的感受并非个例。近日,“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服”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无锡钦牧家纺经营者孙新春介绍,目前高品质羽绒原料价格确实不菲,“95%国标白鸭绒每50克售价在60元左右,一件常规充绒量150克的羽绒服,仅羽绒成本就接近200元。”再加上面料、辅料、人工、设计、渠道等多重成本,终端售价很难低于300元。
科技赋能,“浆果色”当道
今年市场上,“科技感”成为关键词之一。记者在商场看到,以往厚重臃肿的羽绒服正变得越来越轻盈。多家品牌推出的“轻羽绒”系列,采用高蓬松度羽绒与先进绗缝工艺,在保障保暖性能的同时大幅减轻重量,折叠后甚至可收纳成小包,完美兼顾温度与风度。
功能性面料愈发受到青睐。采用GORE-TEX等防水透气科技的外套被陈列在户外区的显眼位置,店员会主动介绍其防风、防水与排湿功能。部分高端品牌还引入智能温控技术,通过在衣物中嵌入柔性发热片,实现手机App调控温度,打造“可穿戴的暖空调”。
除了内在科技的升级,冬装也迎来一场“色彩革命”。曾占据主流的黑、灰、蓝色系,今年不得不为活力四射的“浆果色”让出舞台——勃艮第红、亮橙、明黄等高饱和度色彩,大量出现在新款羽绒服和潮流冲锋衣上,为沉闷的冬季街头注入鲜明生机。(晚报记者 陈婧怡/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