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滨湖区河埒街道水秀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热闹起来了。这里的老龄人口占比达24%,社区以“康养水秀 邻暖锡阳”为理念打造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把养老院的温暖“搬”到居民家门口,让老人们在熟悉的邻里间,把晚年日子过成了满是烟火气的“心头暖”。
15分钟圈住“舌尖暖”:从一餐热饭到全天照料
10月17日上午10点25分,84岁的陈赛珠拎着饭盒出门,沿着防滑砖人行道走5分钟,就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幸福餐厅”,刚好赶上10点半开饭。“以前一个人做饭总是凑合,现在下楼走几步路就能吃上热乎饭,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天,比家里热闹多了。”她笑着掀开保温餐盖,荠菜馄饨的香味扑面而来。
“幸福餐厅”的忙碌从上午8点半就开始了。77岁的姜峰和社区美食组的伙伴们准时到岗,围在长桌旁娴熟地包着馄饨。美食组组员个个厨艺精湛,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冬至包团子,每逢传统节日,都会把亲手做的美食送给孤寡、困难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10点半不到,后厨就飘出了馄饨香味,老人们也陆续前来排队买饭。工作人员先把刚煮好的馄饨分装进不锈钢餐盒,递给送餐志愿者,为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考虑到老人牙口不好,菜都炖得很软,每周有20多种花样,还能订特色菜。”餐厅负责人介绍说,一大荤一小荤、两素菜、一饭一汤的套餐能吃得蛮适意,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人还能享受就餐优惠。
在“幸福餐厅”旁的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各得其所:有人在健康监测一体机前自助体检,有人在书屋里安静看书,还有人围坐下棋。70岁的唐来娣拿着刚打印的健康报告开心道:“血压、血糖、脂肪率都正常。以前总担心身体,现在定期测,心里踏实多了。”她说,社区每月组织便民义诊和健康讲座,从冬季保暖到春季养生,医生讲得细致,她记了满满一本健康笔记。而且社区有舞蹈、合唱、太极、书法等社团,还常组织观影、美食烘焙、缝纫编织等活动,“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充实又开心”。
邻里手拉手:“小老助老老”的温情循环
“帮我打包份生馄饨!”10点半,67岁的汪梅娟来到餐厅,将一份馄饨放进“友邻包”里,这是要送给家住205号楼的独居老人唐阿姨的。“唐阿姨,开门啦。我给你送馄饨来了。”敲开房门,汪梅娟熟练地把餐盒放在桌上,又从背包里掏出代买的降压药,“最近身体怎么样?需要什么随时跟我打电话……”95岁的唐阿姨独居多年,腿脚不便,汪梅娟隔三岔五会去她家看看,陪她唠家常、帮着采购,已坚持了好几年。
下午2点,汪梅娟又来到91岁的周阿姨家。“周阿姨,我给您带了香蕉,还帮您交了这个月的电费。”她说着又拿出便携血压仪,“来量量血压,最近天气多变,可得多注意。”周阿婆听力不好,汪梅娟就凑到她耳边,一字一句耐心地说。
“以前觉得自己老了,帮不上人,是社区让我知道,年纪大了也能发光。这些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趁我现在还有力气,能帮一个是一个。”汪梅娟说,在社区支持下,她在2019年牵头发起了“友邻包”项目,如今已有400多位低龄老人加入,他们每天穿梭在楼栋间,代买物资、陪聊陪诊,把“花甲帮耄耋”的温暖织成了一张覆盖社区的互助网。
烟火气里的“夕阳红”:把日子过成“稳稳的幸福”
在水秀社区,老人们的生活既有“养”,也有“乐”和“为”。每天早上8点多,74岁的赵龙龙都会去社区活动室和队友们一起打球。“上午打球锻炼,午睡后接孙子,晚上给家人做饭,一天过得特别充实。”赵龙龙说,今年暑假,社区开办了乒乓球公益兴趣班,他主动当教练,教孩子们握拍、颠球、练步伐,“看着孩子们打得有模有样,我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越活越年轻。”
一旁的合唱室里,20多位老人正排练重阳节表演曲目,准备把歌声送进社区和养老院;退休教师孙小风开设“大手拉小手”公益书法班近20年,培养了近千名孩子;退休老党员陈建英坐镇“阿毛阿姨调解工作室”,与14名骨干调解员一起化解邻里摩擦,构建和谐邻里关系……老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有所为”的快乐。
最让老人们安心的,是社区织起的“安全守护网”。去年,社区给158位高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了“一键呼叫”设备。83岁的刘爷爷对此深有感触:“上个月我半夜头晕,按了呼叫器,不到5分钟志愿者就来了,还帮我联系救护车。”社区还组建了蒲公英急救队,34名持证救护员分片负责,每个网格都配备急救包和AED设备,为老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023年,水秀社区成立了“邻聚康养服务中心”,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信息共享、多方联动的社区养老模式,还编印了《社区养老一本通》,为老人提供“一站式”康养服务指引。截至目前,中心已链接210余家养老服务资源单位,开展430余次为老服务,惠及上万老年居民。
傍晚,夕阳洒在水秀苑广场,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长椅上聊天,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最好的养老,就在家门口的烟火气里。”这是水秀社区老人们的心声。一顿热乎饭、一次上门陪伴、一个贴心扶手,都藏着社区的关怀;而老人们的笑容、志愿者的身影,又让这份关怀更温暖。“社区要做的就是与老人们‘双向奔赴’,让他们在家门口把晚年过成‘稳稳的幸福’。”水秀社区工作站副站长陈怡说,社区打造“康养水秀——零距离养老生态圈”,就是围绕老人“医、养、乐、学、为”的需求,让老人不仅在家门口享受贴心服务,还能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从愿景变成现实。(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