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嘉宾:
辛禾原名叶新和,男,1967年10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医学博士。爱好诗歌和散文,曾在多类期刊及报纸上发表《清名桥》《吕梁谣》《张家旧事》《老屋》等散文、诗歌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槐》《鸢尾花》等代表作品。发表SCI及中华等论文20余篇,主编《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专著一部。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叶新和每日穿梭于病房与手术室之间,直面生命的疾病和死亡;而作为一名写作者,他又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人间百态,书写深藏在岁月褶皱中的情感与记忆。医学与文学,看似分属理性与感性的两极,却在他身上实现了奇妙的融合,他不仅治疗患者的疾病,也用文字疗愈着时代的乡愁。
在医学与文学之间
自如穿行
叶新和的职业是医生,每天接触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目睹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对生存的渴望,这些经历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医学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人间。”叶新和感慨道,“理性的医学训练赋予了我冷静和客观的态度,而文学创作会成为我表达情感的途径。”
作为一名心血管介入医生,叶新和的工作节奏紧张,但他认为人生不能仅止于忙碌。“我希望能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基于专业,他主编了国内首部《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专著,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在文学领域,他则以文字构建精神的家园。他认为,医学是一种逻辑与技能的训练,但一名优秀的医生同样需要文学艺术的滋养。哲学思辨与人文关怀是医学与文学共同的精神内核。
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他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对叶新和而言,写作并非仅仅是爱好,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自然表达。他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阐释自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顺应自然、驾驭变化、超越功利,正是他写作的核心态度。
用多元文学艺术形式
满足表达需求
叶新和的文学创作始于闲暇时随笔写下的诗歌与散文。《张家旧事》《江南的雪》《清名桥》等早期作品,曾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真正系统性地创作始于2020年,“当时,因为一些原因拥有了比较长时间的假期,我才有机会沉静下来,审视自己的人生来路。”他将笔触伸向童年记忆中的村庄,第一部长篇小说《槐》应运而生。小说以槐树为意象,象征生命的扎根与坚韧。“槐树挺拔坚韧、枝繁叶茂,开着纯洁的白花,但无论树冠伸向何方,它的根都深深扎在原来的土地上。”他以“槐”为意象,既是对逝去故乡的缅怀,也是对生命根源的坚守。
在叶新和看来,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如同不同的乐器,各司其职,能够共同奏响一曲生命的交响乐。诗歌于他,是情感碎片的“捕捉器”,散文则能够将这些片段拼凑成完整的记忆。而当叶新和渴望构建一个世界、讲述一段命运或探索复杂的人性时,小说便成了他的另一个舞台。他形容写作是一棵树的生长,必须向着阳光伸展枝叶,也必须向下扎根。这种生长,既是生命的本能,也是精神的必需。至于形式,并非彼此割裂,“它们在我的创作生命中各司其职,满足不同层面的表达需求”。
写作不是职业
而是生命需要
除了故乡,叶新和也书写城市生活。他认为,文学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它不仅是记忆的容器,更是精神的地图,通过书写一条街道、一座桥梁、一个人物的命运,为城市注入人文活力,让其变得可读、可感、可忆。
目前,叶新和的长篇小说《鸢尾花》正在“中国作家网”连载。这部约30万字的作品,以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记忆为题材,与《槐》的怀旧感伤形成互补。他说:“那一段时光,是人生中最纯粹、最鲜活的年华,它和《槐》共同构成了我回望来路时一幅完整的情感地图。”
叶新和并不急于定义自己的创作阶段,更愿意跟随内心的节奏,在医学与文学的双轨上继续前行。对他而言,创作不是职业,而是生命的需要,只要还有话要说,还有情感要表达,他就会一直写下去。
(李昕昕/文 李霖/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