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6时45分,随着实验单元由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转运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4只小鼠正式入住“太空家园”。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了解到,目前两个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正常,4只小鼠进食、饮水正常。后续小鼠将随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下行。
“太空旅馆”:
为小鼠提供舒适的在轨饲养条件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的“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为科学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关键的平台保障。
神二十、神二十一乘组“太空会师”后,航天员首先确认了小鼠的状态,随后将装有4只小鼠的2个实验单元从上行软包中取出,完成实验单元在轨安装并接通电源。
“实验单元刚从上行软包中取出时,可以看到内部漂浮着一些小鼠的食物残渣和粪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介绍,装置通电后,内部会产生定向风场,小鼠脱落的毛发、排泄物等,都会通过风场收集在笼子底部。
装置内部还配有照明灯光。“我们会在北京时间早上7点开灯、晚上7点关灯,以模拟小鼠在地面的生物节律。”李天达说。
自空间站建成以来,科研人员持续探究微重力和空间辐射对生命的影响,为未来人类在太空的长期居住和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前进入空间站的一批实验动物如秀丽隐杆线虫、斑马鱼、果蝇等,都“居住”在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实验柜中。
“生活观察”:
小鼠初步适应微重力环境
通过装置内的视频采集系统可以观察到,此时空间站内的4只小鼠状态活泼,不时在笼壁上来回攀爬。
“小鼠吃的鼠粮营养均衡,并且制作得较为坚硬,既能满足小鼠的磨牙习性,又能减少食物残渣。”李天达说。小鼠能够轻松找到鼠粮存放的位置,啃食起来“摇头晃脑”。
装置底部设有饮水区,小鼠舔舐饮水口,水滴就会被挤压出来。李天达介绍,考虑到火箭发射过程中的振动等因素,上行前装置内的水没有注满,“当小鼠转移到实验装置之后,航天员需要给装置进行补水。”
吃饱喝足后,小鼠们轮流爬到躲避窝内休息。“小鼠是穴居动物,躲避窝能够给它们提供安全感。”李天达说,“我们还看到,有的小鼠会抓着笼壁睡觉,有时候睡熟了手松开就漂浮在半空了,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目前实验单元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关键环境指标均正常,4只小鼠均能正常饮食、饮水,活动状态和行为模式未发现与地面对照组有较大差异,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小鼠对微重力环境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后续实验将按计划开展。”李天达说。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