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放大石屋、蒲编等特色资源优势破解“千村一面”问题,泗河村年游客量较5年前约增40%——

打造有辨识度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当前,“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成为诸多乡村农文旅的“老三样”,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乡村旅游的热情。如何使乡村农文旅走出形式上的“千村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江阴南闸街道泗河村,深度放大保存近百年的石头屋,蒲鞋、蒲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00个不同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等特色资源优势,近两年的年游客量达20万人次,较5年前约增长40%。

  “乡村不止于美,更在于独特,要让乡村从景、文、人等方面都有辨识度,并要让游客从‘看’乡村转为‘成为’乡村的一部分,乡村农文旅才能生生不息。”村党总支书记曹国洪说。

  深挖农耕文化,老农房、废弃宕口转为场景消费新空间

  由一块块石头垒成、墙壁厚约70厘米的石屋,经过设计改造成为石墙、槛窗、黛瓦或金色茅草屋顶的村史馆、莲花工坊和党群活动室。步入其中,竹桌竹凳,壁板上堆着一盒盒梨、枇杷样品,木架上摆着一瓶瓶菜籽油、葵花籽油和一瓮瓮腌制的咸鸭蛋,还有制茶用的竹匾、竹筛,“老法头”木制碾米机……乡村产业以艺术性又接地气的方式展现。而装裱好的、祖孙三代保存下来的百寿图,当地特产莲花糖,挂了一整面墙壁的用蒲草编织的扇子、鞋子、草篓等,令人细细品味村庄的人文底蕴。

  “一开始我们只是简单地图文介绍村庄发展情况,后来专业人士建议要‘活化’乡村历史,我们就把老物件、新产品都实物陈列出来,以后还将开展蒲草编织、莲花糖制作等体验活动,增强游客感知度、体验感。”村党总支副书记倪军说。

  在拓展丁果湖山水湿地公园客流时,有游客认为村里投1000万元把废弃宕口变成生态福地,最好有针对性地深挖农耕文化,让更多人走进乡村、爱上乡村。村集体果断在3.5万平方米低洼池塘里种上荷花,开展绘画、采莲藕等研学活动;还在湖边增加了徒步道以及可自由分割成半小时、一小时以及全程一个半小时三种路线的骑行道,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便利。如今,丁果湖山水湿地公园成了江阴研学、体育赛事和“村晚”、趣味运动会等充满农耕农趣的文化体育活动热地,一年举办活动30多场。

  巧引主理人,让乡村“慢空间”成为情绪价值新载体

  乡村,不仅是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能生产快乐和认同感的情绪空间。

  该村南部的山坡,早前杂树遍布,暴雨时曾有山洪冲下导致村民房屋受淹。如今,山坡上白玉枇杷树下套种茶叶,山坡下有石块垒起的沟渠、小桥,由废弃石头房改建的咖啡馆。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的咖啡馆墙下,山脚的枇杷树下、草坪上,三三两两的人坐在布椅上,端一杯咖啡,看天、观山、听风。馆内,棕色木桌、木椅和书柜,院内有大树、黄色石阶和蓝色、黄色小碎花,人们喝咖啡、聊天、谈事。

  “咖啡馆取名‘在山间’,卖的不仅是咖啡,也是让人捕捉山间乡村之美、远离商业喧嚣的‘慢空间’。”咖啡馆主理人王小米说。开业4个多月,节假日常常爆满,工作日客流量也有30多人次。早前做过电气工程师、家居博主的她,来到这个乡村后,看中这里的石屋想留下来。对经营业态严格把控的村委班子,在和她聊了2次后就果断把石屋租给她,并派清洁人员加强环境保洁。

  曹国洪说,泗河村位于江阴和常州交界处,他们在打造美丽田园经济时意识到,除了唤醒乡土记忆、增加体验活动,还要有一批乡村主理人通过人们乐意接受的休闲方式来营造有情绪价值的空间,让过客变留客。这几年,他们除了在丁果湖边引进萌宠乐园、露营烧烤等新业态,还正在引进掐丝珐琅、竹编、扎染等非遗和文创体验活动,通过更多沉浸式体验让乡村成为“可感知、可回味”的载体。

  跨市联动,加快乡村特色“出圈”

  泗河村往东与常州查家村相连的一条小路,10年来双方已整修3次,从1米宽的土路变为水泥路再到4米宽的沥青路,去年又拓宽至5米,便于游客大巴往来。“从这条路来的常州游客今年以来已近7万人次,是5年前的1倍左右。”曹国洪说。

  这条路是泗河村所在的南闸街道和常州郑陆镇推进文旅体农融合发展的缩影。近几年来,常州郑陆镇涌现焦溪古镇、舜山小镇等农商文旅综合体,游客体量大。为持续引流,郑陆镇和查家村等相关农文旅负责人积极与周边乡村联动,让“城市近郊乡村休闲目的地”形态更丰富。依托4年前南闸街道和郑陆镇成立的文旅体农联盟,泗河村放大农业人文资源特色,与常州两个小镇的田园度假村、自然教育、儿童乐园等文旅形态形成互补。

  “村里2000多亩农田有渔业、粮田和果蔬,也在增加有特色的文创体验项目,让游客增加多元化的乡村体验。”倪军说。除了业态互补,两地还共同发布精品文旅线路和景点风采、民宿房间、农特产品供需等信息,打响农文旅融合品牌。徒步、慢跑、骑行等文体旅活动和赛事也在舜过山、丁果湖等地多次举行,仅泗河村一年体育活动就有10多次,催热了百姓健康休闲潮。在村里新建的农民小菜园,正在除草的村民陈素芬告诉记者:“这两年乡村特色‘出圈’,带动了村里米、茶、螃蟹和糕团、扣肉等农副产品销售,生活越来越好。”村民陈素芬说。

  (朱雪霞、实习生 张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