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月
央视《读书》栏目评价其“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中国作家网称其“从一粥一饭、日常物什中挖掘南方文化性格”,出版界更赞其是一部用文字构建的“江南版《清明上河图》”。这部口碑佳作就是无锡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徐风的长篇系列散文《江南器物志》。日前,该书入选2025年度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这也是无锡市唯一入选的文学作品。
以器物观照地域与时代
在周而复始的日子里,器物是人们生活中的忠实陪伴。它储存了岁月与记忆,更让不同时代的“美”有了形状。《江南器物志》是徐风今年出版的新作。他以太湖西岸一座百年烟火古镇“器隐镇”为背景,用10个故事单元切入古镇民生,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写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写器物背后的文化特质与文明精要,写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中的落地与生发演变。
一物一世界。徐风被称为“中国最会写紫砂的作家”。这次,他将笔触拓展至更广阔的江南器物谱系中。“很多年持续对‘江南器物’予以关注与追寻,我始终在考虑一个课题:江南人的审美,如何通过器物来呈现?”在徐风看来,紫砂壶作为个体符号,不足以体现江南文化的整体性,他希望通过对一个特定地域烟火生活的百年书写,让陶器、木器、玉器、漆器、酒器、农具、餐具、文玩、杂件等“器物群”在俗世生活中以活色生香的形式呈现。
于是,徐风将“器隐镇”作为一个“器物人类学”的平台进行书写。他通过明式家具的空灵线条,解析江南文人的留白哲学;从家传的“邛竹鸠杖”,追问士大夫的为官价值观;从一张“合欢桌”蕴含的封建伦理,观照旧时女性的心酸命运……通过一件件器物,展现江南地域的民生百态、社会结构、历史生活与精神脉络。
艰辛而特别过瘾的写作
在徐风的笔下,很多沉睡的器物故事,从时光的皱褶里走了出来。徐风说,“这是一次艰辛而特别过瘾的写作”。在撰写该书的过程中,徐风查阅了百余本关于器物的书籍,多次前往苏州、南京、上海等地查阅地方志并走访一座座博物馆,探寻古代器物与人们生活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他借助田野调查、文物探究、史志爬梳、古籍钩沉等方法,运用文学推演,紧扣器物与人之间的紧密关联,呈现了器物背后传统江南的社会生活密码。
比起小说,散文如何讲好故事?《江南器物志》打破了传统散文叙事模式,将历史考据、非虚构写作与抒情笔法交织。业内人士评价,一方面,徐风扎根于扎实的器物文化研究与地方风物考据,确保叙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作品中丰满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成为叙事的引擎,赋予冷硬的器物以温度与灵魂,让历史与情感得以鲜活演绎。因此,徐风的“器物志文学”,承载了对民间精神的重掘与器物精神本质的叩问,也为思考中华文明与地域文化的承续与再生,提供了富有张力的文学样本。
在书写《江南器物志》的过程中,徐风对器物也有了新的理解。他表示,英国人类学家丹尼尔·米勒说:“器物使人成为人。”中国哲学最早提出“道器之辨”,认为器物是“道”的具象化载体。而米勒的命题揭示了江南器物不仅是生活器具,更是“地域人格”与生存智慧的物质凝结。在当代,这一观点还提醒人们,要珍视传统手艺,警惕器物异化,思考未来人机关系。
让更多人了解江南文化
《江南繁荒录》《做壶》《包浆》……徐风长期深耕江南文化题材创作。《江南器物志》聚焦江南百姓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器物,在讲述器物演变的过程中,为读者揭示了器物如何塑造江南人的精神世界、参与江南人的日常生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认为,《江南器物志》既是徐风器物书写的突破之作,更是思索江南风土与历史文化的深沉之作。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直言,写江南,就要像徐风这样,从一草一木、一器一物去写。在草木和器物之间,徐风写活了江南的人物与精神。
《江南器物志》曾以专栏“江南器物”在《收获》杂志上连载。今年7月,《江南器物志》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随即入选7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央视《读书》栏目“CMG总台好书”,还入围了中国作家网“2025年第四期文学好书”,入选“凤凰好书”7月榜、《光明日报》8月“光明书榜”等,成为多个权威读书平台共同推荐的佳作,为更多人了解江南文化、感知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在江南的落地,提供了全新视角。
据悉,徐风的另一著作《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的全新修订版也将于本月在顾景舟110周年诞辰之际,由译林出版社郑重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