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一篇散文,颇让人回味。作者说了这样一件事:他所乘坐的火车深夜到达某站,上来了几位旅客,其中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大包小包带了很多东西。一同上车的一位年轻人帮他们把行李一一托举到行李架上安放好。从道谢声中可知他与他们并不认识。后来,年轻人又把自己的下铺位置换给了带孩子的妇女,并帮邻座拾起滑落的被子重新盖好。安顿好后,年轻人在车厢走廊的座位上坐下,喝水、翻看手机。手机无声无息,显然是怕影响他人休息而开了静音。夜阑更深,旅客大多已鼾睡,似乎没有人看见他所做的一切,更没有赞许的目光投给他,而他全然不在意。但黑暗中还是有一双眼睛注意到了他,就是睡在另一侧上铺的作者。由此,作者笔下流淌出一串赞美的文字,并感叹:这个社会好人还是很多很多的!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一位姓吴的同学。他也是把做善事视作理所当然,从不张扬。当年,我们在初中仅仅就读一年,就响应号召奔赴广阔天地了。数年后,我们带着一身泥尘回到城市。吴同学被分配在第一副食品商店当营业员,干得相当不赖,当选过市优秀工作者。后来,他凭借聪明才智,应聘于一家企业做经营策划,因业绩斐然,颇得领导赏识,这也奠定了他成家立业的物质基础。
岁月如窗间过马,转瞬即逝,我们都已到了古稀之年。其间,我们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几乎无话不谈。后来偶然得知的一件事,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这是另一位在大学任教授的张同学告知我的一个“秘密”。20多年前的一天,吴同学去找张教授办公事,中午张教授请他到教工食堂用餐。吴同学却提出去学生食堂,张教授主随客便,买了两份便餐找了一张只坐着一名学生的餐桌坐下。这时令人费解的一幕发生了,那名学生礼貌问好后就端起餐盘起身去了另一个角落。吴同学注意到那是个瘦小的男生,菜盆里仅有一个蔬菜。吴同学立即请张教授又去买了两个荤菜,然后一起端去给那男生,像长辈一样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别不好意思,把这两份肉吃了吧。”男生怔怔地看着两位老师,眼里涌出感激的泪。在后来的交谈中得知,男生来自四川农村,家里只能勉强为其支付学费,生活费基本就靠学校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收入,因而必须想方设法省着点花,比如理发就是同学之间相互帮忙。男生的一番话深深地震撼了吴同学,让他愣愣地坐了很久。他问张教授,这样的学生在学院里多不多。张教授长叹一声,说贫困学生很多,但是他们都很有志气,学习也很勤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多久,吴同学又去找张教授,说他带来几万元钱,希望与学院相关机构签约,定向捐助贫困学生。吴同学说,出身中医世家的他,从小就聆听父亲悬壶济世的教诲,心存善念、慈悲为怀是世代相传的家风。在张教授的见证下,吴同学与学院助困中心签订了助学协议。吴同学还要求,不要将他的名字告知被资助的学生,将来他们事业有成后报效国家,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最后,吴同学说了句令在场之人无比感动的话:“今生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这个心愿就让这些贫困学子帮我实现吧。”
这份每年几万元的捐助协议一签就是20年,直至吴同学退休。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行善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和格局的体现。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种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心智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会有这种觉悟。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么多年来,吴同学从未向我透露过助学的事情,而我也像文章开头那些深夜熟睡的旅客一样,浑然不知身边还有这样的高尚之举。有次我嗔怪他:“你的保密工作做得也太好了,对我这个老同学还守口如瓶。”他淡然一笑:“你是知道我为人之道的,这实在没什么可张扬的。如果做善事想留下痕迹,那就失去其意义了啊。”
一粒默默躺在沙砾中的金子,无人知晓它的存在,那是因为没有被发现。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那道光芒,也终会令人激赏,就如那位睡在上铺的作者所说,黑暗中,还是有一双眼睛注意到了他。
吴同学,你很平凡,也很了不起!
□袁 坚
